close

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在成熟的民主國家,選舉除了是替換政府公職的手段,也同時是民眾表達政策偏好的機會。候選人為了建立彼此的差異性,選戰中必然會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張,爭取選民的認同。故而,候選人最後能夠勝出,除了個人條件外,相當程度上也因政見受到選民認同。因此,常有候選人在勝選後,聲稱當選等同收到選民的「政策訓令」(mandate),未來將以落實政見報答選民支持。然而,選戰過程千變萬化,除了候選人個人特質與政策主張外,許多外在因素也常會影響選舉的結果。例如候選人的統獨立場、省籍背景、宗教信仰、派系淵源、財團關係、政經情勢等,都有可能影響選民的抉擇。這次九合一選舉,朝野政黨都曾公開質疑外在勢力介入台灣選舉,可見外力影響不容小覷。但如果除了候選人個人特質與政見外,還有其他因素可能影響選民的決定,則選民在選舉過程中所表達的政策偏好便可能受到「稀釋」,使得候選人的當選與他的政策主張不必然相關。這是為何,台灣的諾貝爾獎得主竟會說出「選舉時的政見不一定要兌現」,如此缺乏民主概念的話語。但如果選舉不再能反映選民的政策偏好,民主選舉便不過是場熱鬧的大型選美,失去了公民參政的意義。有人分析民進黨在這次九合一選舉所以遭到挫敗,乃因於軍公教的反撲;也有人說台北市柯文哲的連任,受益於排隊太長使反柯的年長者最後放棄投票。但全部軍公教的退休與在職人口,加總也只占整體公民的百分之六,他們的不滿是否真的影響了選戰結果?同樣的,29歲以下的年輕族群的確有高比例支持柯文哲,但這個族群投票率向來偏低,有任何證據顯示他們比反柯年長者更願意排隊投下一票嗎?票都開完了,但這些疑惑還是依然無解。其他成熟民主國家當然也面臨了類似台灣的困境,但它們卻在正式的選舉投票外,另以其他機制解決了這項民主難題,這便是所謂的「出口民調」(exit poll)。選戰開打以後,媒體與候選人陣營均會委託民調機構進行訪查解析民意的走向,後者尤其還會以調查結果做為調整選戰訴求的依據。故而,選民在選戰過程中並不乏反映政策偏好的機會。然而,躺在家中沙發回答政策選項,與投票當下所認知的議題重要性,往往還是會有落差存在。此外,如前所述,還有許多非關政策的背景因素也可能干擾選民的抉擇,例如,擁核而支持台獨的選民,最後會如何選擇便不是選前民調所能解讀的。「出口民調」是選民投完票離開投開票所時,調查人員立即趨前所進行的調訪。由於選民才剛投完票,對自己支持特定候選人的心路歷程仍然記憶猶新,這時候所表達的政策偏好(或其他背景因素),當然便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。如此,選舉便不再只是單純的選人,而能較精準的將人與政策關連起來,使得選民的付託沒有模糊的空間。出口民調專家米托夫斯基(Warren J. Mitofsky)因此曾說:「比知道選出來的是誰,更重要的是知道民眾為什麼選這個人,最重要的是知道人民想要的是什麼。」而這只能由出口民調較準確的掌握。以美國2016年的大選為例,出口民調便清楚的顯示,川普的選票主要來自白人、男性、未受過高等教育、年收入優渥、非都市居民及福音派基督徒等群體。而對現狀感到失望與不滿的選民中,有高達8成支持川普。這些數字無異支撐了川普在就職後大膽推動激烈改革的基礎,故而川普雖然鬧了不少國際笑話,但他在美國的聲望卻還是維持不墜。遺憾的是,台灣雖號稱為民主國家,但迄今卻仍然不允許進行許多國家行之有年的出口民調。長期以來,政府機關對出口民調總是抱持著疑慮的態度,認為在投票所四周三十公尺內進行這類的調訪,有可能涉及《選罷法》第108條與109條的「意圖妨害或擾亂投票」行為。這類敵視出口民調的態度,很難不讓人聯想政府是否想保留作票空間?因為出口民調既能掌握選民的政策偏好,當然也能精準的預測投票結果,這對有心作票的野心家必然是一大麻煩。但無論如何,沒有出口民調,我們對選民選擇候選人的動機便難以明確,也因此選民的付託便容易流於各說各話,使得台灣的民主顯得殘缺。更多論壇文章 訪朋友要送禮?吵到2個家庭淪陷 才10歲的她 被撞出的肉瘤癌吞噬生命! 蔡英文為什麼失敗?後魅力時代的無魅力者 領不到百萬退休金,背後竟是人資在搞鬼? 當中國不再反日時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>>> 投稿去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 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bei07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